有很多現象或者力的作用效果由于種種原因,我們無法直接看見,本文列舉了幾種利 用電子秤創設物理教學情景的實例,使“看不見”變為“看得見”,變抽象為具體。
電子秤在生活中隨處可見,它可以直接顯 示物體的質量,具有“快速、準確、連續、自動”稱 量的特點.在課堂教學中,我們可以借助于電子 秤,讓“看不見”可以“看得見”,利用直觀的形 象,激發有效的聯想,喚醒記憶中的有關知識、 經驗或表象,從而使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去“同 化”、“順應”當時所學的新知識,從而達到對新 知識有意義的建構,提高教學質量.
1.演示力的作用效果
將一個已知力進行分解,在沒有條件約束 時可以有無數組分解方式.一個已知力究竟應 該怎樣分解,要根據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,而 力的作用效果往往又不容易直接觀察到.對一 節新授課來說,如何讓學生找到力的作用效果 是本節的重點,也是難點.在下面的這個實例當 中,利用電子秤間接顯示力的作用效果,即示數 越大,壓力越大,支持力越大,可直接使“看不 見”變為“看得見”
如圖所示,靜止的物 體受到斜向上的拉力,從 力的作用效果看,應該怎 樣將拉力如何分解?兩個分力的大小多大 實驗演示一
教師:當用彈簧秤豎直向上 拉物塊時(物塊仍然靜止)(如圖1所示),請同學們觀察電子秤的 示數如何變化?
學生:示數變小。
教師: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
學生:因為力F有一個向上提的效果,減 小了物塊與電子秤之間的擠壓,從而使得示數 減小.
實驗演示二
教師:當用彈簧秤斜向上拉 物塊時(物塊仍然靜止)(如圖2 所示),請同學們猜想電子秤的 示數如何變化?
學生:示數變小
教師:為什么?
學生:力F有一個向上拉物體的效果.
觀察實驗,示數的確減小.
當力增大到某個值時,物塊開始向右運動.
學生:這說明物塊在力F的作用下有向右 的運動的趨勢.
借助于電子秤,學生很容易找到力F的兩 個作用效果,順利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.
2.比較Fn與G的大小關系
在計算滑動摩擦力大小時,尤其在高_階 段,不管在什么條件下,學生總是認為Fn = mg, 習慣用 f = plFn 二 mg, 盡管在平時的教學 中我們也會重點強調兩者沒有必然的聯系,但 收效甚微.如何有效的利用這一生成性的教學 資源,筆者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,在以往 重理論分析的基礎上,立足于“學生最近發展 區”,先通過演示實驗創建直觀的物理情景,激 發學生的認知沖突,建立感性認識,再理論 推導.
教師:Fn與G —定相等嗎?請同學們看下面的演示實驗并回答下列問題.
演示實驗:觀察下列情景中電子秤的示數, 比較Fn與G的大小關系.
演示一:把一物塊靜止地放在電子秤上
(圖 3).
學生回答:Fn = G.
演示二 :用細繩豎直向上提物塊,物塊仍靜
止(圖4)。
學生回答:fn
演示三:用細繩斜向上拉動 物塊(圖5).
學生回答:Fn
教師:為什么呢?
學生回答?力F對物塊有向 上提的作用效果,減小了物塊對電子秤的壓力.
教師:利用該裝置還可以怎么驗證Fn與G 的大小關系?
學生:用手斜向下壓物塊(圖6)Fn>G. 學生還可以把電子秤傾斜擺放(圖7),此時 fn
信息的提取依賴于具體情景,在學生原有
的認知水平上(FN =mg),利用學生的前概念 資源,通過上述的演示實驗和學生自己設計的 情景,借助于電子秤將看不見的力fn通過數字 形式顯示,學生由原來認為Fn與G大小一定 相等,發展到兩者大小關系可以是大于、等于或 小于,有效地糾正了錯誤的認識.
3.研究超重和失重
人教版教材在研究超重和失重問題時,直 接從理論推導得出超失重的定義:當物體對支 持物的壓力大于物體的重力時,超重;當物體對 支持物的壓力小于物體的重力時,失重;但事實 證明,學生在應用超失重解決具體的問題時,很 容易出錯.因此,借助電子秤筆者設計了以下兩 個實驗:
實驗一:學生由靜止開始迅速地下蹲或站 起,觀察電子秤的示數變化.
實驗二 :把電子秤搬到電梯內,學生站在電 子秤上,觀察電梯由靜止開始上升或下降到再 次停下來過程中電子秤示數的變化,記錄觀察 到的實驗數據并拍攝整個實驗過程,完成下列 的表格。
通過實驗一,學生可以直接體驗超重和失 重,建立超失重的基本認知,為進一步研究判斷 超失重的方法做鋪墊.
通過觀察并記錄電子秤顯示的數值,學生 很容易觀察到何時失重或超重,分析表格總結 出判斷超失重的方法:當加速度的方向向上時, 物體超重,當加速度方向向下時,物體失重,且 與速度的方向無關.再結合教材中的理論推導, 進一步加深對超失重的理解,事半功倍.
4.演示氣體壓強產生的機理
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“有關氣體壓強 的微觀意義”,用“雨滴打傘”來 類比氣體分子碰撞容器壁(如圖 8所示),表述簡單明了.氣體對 容器的壓強是大量分子對容器 壁的碰撞引起的,這就像下雨 時,一滴雨對傘的沖力是短暫 的,但如果有大量密集的雨滴持 圖8續的打到傘上,將產生持續的、穩定的壓力.
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對“氣 體對容器的壓強是大量氣體分 子對容器的碰撞引起的”理解,
教材中還設計了 “杯子倒鋼球,鋼球下落擊打電子秤托盤的演 示實驗”來模擬氣體壓強產生的 機理(如圖9所示),并定性分析 影響氣體壓強的兩個微觀因素.
演示一:把裝有小鋼球的杯子拿到電子秤 上方約10cm位置,把1個鋼球倒放在秤盤上, 觀察電子秤的示數.
演示二 :再從相同的高度把100個或更多 的鋼球連續地倒在秤盤上,觀察電子秤的示數.
演示三:把這些鋼球從更高的位置落在秤 盤上,觀察電子秤的示數.
在學生已有的“雨滴打傘”的生活體驗的基 礎上,再進行類比:把氣體分子看成一個個小鋼 球,把氣體分子撞擊容器壁類比于小鋼球撞擊 電子秤的托盤.示數越大,則撞擊力越大,壓強 越大;示數越小,則撞擊力越小,壓強越小.
通過控制變量法,對電子秤在不同條件下 的示數進行比較分析,學生可以定性分析“影響 氣體壓強的兩個微觀因素”在相同高度下改變 單位時間內杯子倒鋼球的個數,單位時間內落 到托盤上鋼球的個數越多,電子秤示數越大,即 壓強越大;在保證單位時間內杯子倒鋼球的個 數一定的前提下,通過改變杯子高度,達到調節 鋼球撞擊秤盤時的動能,得出高度越高,動能越 大,電子秤的示數越大,即壓強越大.從而可以 順利得出影響氣體壓強的兩個微觀因素為氣體 分子的平均動能和密集程度.正是借助于電子 秤,教材對于壓強的微觀解釋形象生動,淺顯 易懂.
在以上實驗中教師根據教學的目的和要 求,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,結合學生身心發展 的特點,借助于電子秤進行直觀教學,貫徹“從 生動的直觀,到抽象的思維”的認知規律,不僅 有利于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,對提高教學 質量也有重要的作用.